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丰富传播形式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精神力量和人的解放阐述文化内涵,强调了文化自信的突出地位,这是新的文化使命提出的认识基础;从文化立场,指导理论和时代导向,提出了推进中华文化创造和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要求,明确了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方针;从民族复兴,世界意义,强调了中华文化创造和进步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把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崇高目标。

一、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载体

文化建设需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是文化交流传承的必要载体和平台。首先要在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基本单位建设文化站或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学习热情,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建设个性化、符合年龄段和职业特征的文化学习平台和设施;第三,要注重边远山区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这些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郑州师范学院民进支部在民进郑州市委副主委张强老师的带领下,致力以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重点的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建立了郑州市重点实验室“生物物种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科技厅涉鸟故障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特色更加鲜明、场馆教学更加活跃、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二、浸润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孝老爱亲、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智慧创新等元素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新时期,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树立文化使命观,同时努力营造文化氛围,从娃娃抓起,为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只有每个公民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会越来越坚定。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校外实践基地”“郑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等,郑州自然博物馆在场馆教学中,注重对社会大众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尤其重视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的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我馆已成为我校,乃至郑州市、河南省的一张绚丽的文化名片,为我市和地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彩出力。

三、加强文化交流,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来源就是我们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强调了各国文明文化应该加强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首先坚持本国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并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次要认清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环境,主动学习并且积极吸收接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当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加强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推动经贸往来,以文化为纽带,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郑州自然博物馆馆和河南省根雕协会共同主办了“第一届黄河生态文化根雕艺术精品展”。今年5月18号,将紧扣“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恢复以重塑——黄河生态文化根雕艺术精品展”,为我省根雕艺术家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艺术体验,为我馆的场馆教学打开新的路径。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规范、习惯、意识、思想、制度。文化的基础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电话:0371-65502007

邮箱:tzb@zznu.edu.cn

传真:0371—65501578

地址:中国 河南 郑州惠济区英才街6号

版权所有 © 2021 郑州师范学院党委统战部